会计要素
 更新时间:2024-04-27 16:08:45

基本解释

   会计要素又叫会计对象要素,是指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所作的基本分类,也是指对会计对象按经济性质所作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具体对象和内容,是构成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主要因素,分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和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烽火猎头专家认为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所作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是用于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由于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分类,所以会计要素是主观的,也就是说,不同的国家可以有不同的会计要素。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界定为六个,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通俗理解:会计对象就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见基础会计)。比如说妈妈给了小明零花钱5元钱,他用了3元钱买了一只铅笔,还剩下来2元钱。这个就发生了一项经济业务,当然小明是不会这么想的。但是作为会计,我们要知道会计主体是小明,我们要按会计的方式帮他记账,这个记账就是指的核算。(承上例)再比如妈妈给小明的这5元钱的用途已经定好了,为了防止小明挪做他用,作为会计我们要想措施避免小明乱花钱。这个就是会计监督。所以本人的理解是:凡是能让会计核算和监督的经济业务就是会计对象。

详细解释



   主要分类

  会计要素是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单位,是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和费用、利润六个方面。

  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项会计要素是组成资产负债表的会计要素,也称为资产负债表要素,资产是资金的占用形态,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与资产相对应的取得途径,他们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三项会计要素是组成利润表的会计要素,也称为利润表要素。收入是经济活动中经济利益的总流入,费用是经济活动中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收入与费用相配比,即形成经济活动的利润,利润是资金运用的成果,它们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分为五大类,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余额、直接记录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

  其中最基本的会计要素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会计要素计量属性

  会计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相关金额。计量属性是指所予计量的某一要素的特性方面,如桌子的长度、铁矿的重量、楼房的高度等。从会计角度,计量属性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

  1.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又称为实际成本。就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者其他等价物。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其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其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2.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又称现行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3.可变现净值

  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销售所必须的预计税金、费用后的净值。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金后的金额计量。

  4. 现值

  现值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因素等的一种计量属性。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5. 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会计计量属性的应用原则

  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在某些情况下,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财务报告目标,企业会计准则允许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如果这些金额无法取得或者可靠地计量的,则不允许采用其他计量属性。

  会计要素与财务报表要素的比较

  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基本内容,是对资金运动两种形态的基本分类。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所反映和控制的内容,即会计的客体。有的会计著作由于侧重于适用性与技术性,不太注重理论抽象与归纳,未明确论述会计对象,因而也未运用“会计对象”一词。我国会计学者从50年代起就开始了对会计对象问题的研究,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认识。目前,影响较为广泛的观点是:企业的会计对象是企业的资金运动。企业的资金运动有两种表现形式,即静态表现和动态表现。资金运动的静态表现为资产、负债和权益,亦可称为静态三要素。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可用下列会计等式予以概括:资产=负债+权益资金运动的动态表现为资金循环与周转,具体表现为收入、费用、利润三要素,亦可称为动态三要素。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可用下列会计等式予以概括:收入-费用=利润企业的资金运动是静、动结合的统一体,也就是说会计六要素存在着有机联系。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财务报表要素的表述是:“财务报表描绘交易和其他事项的财务影响,是根据交易和其他事项的经济特性,把它们分成大类。这些大类称作财务报表的要素。与资产负债表中财务状况的计量直接联系的要素,是资产、负债和产权。与收益表中经营业绩的计量直接联系的要素,是收益和费用”。可以看出,会计要素与财务报表要素都是分类的项目,两者在本质上没有区别,仅仅是认识归纳的角度不同。会计要素是对资金运动所作的基本分类,按照会计要素设置各类帐户,并按账户收集、整理、提供分类会计信息,在此基础上,编制财务报表,用财务报表总括提供企业的财务信息。对账户资料进行加工的编表过程,实质上是将交易和其他事项按照经济特性分成大类,从而描绘和揭示交易和其他事项对财务状况影响的过程,这些大类被称为财务报表的要素。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资金运动的基本分类,根据会计要素科学设置众多账户,期末用报表对账户资料反映的交易和其他事项进行归纳分类,这种归纳分类与对资金运动的基本分类,口径是一致的,名称也是相同的。因此,可以理解为:“会计要素”是初始分类,而“财务报表要素”是终结分类。

  海峡两岸会计要素划分的比较与评析

  中国大陆1993年7月1日起施行的和台湾1982年7月1日公布的中,虽未明确提出“会计要素”概念,但在实际内容中,对会计要素都作了划分。中国大陆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要素。台湾划分为资产、负债、业主权益、损益计算四大要素。海峡两岸会计要素划分的共同点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要素的含义和内容是完全相同的。两者的主要区别是:中国大陆明确划分有收入、费用、利润动态三要素,台湾仅以损益表示动态要素在一定时期变化的结果,并参与静态三要素的平衡。

  中国大陆会计六要素的划分优点和问题

  中国大陆会计六要素的划分具有以下优点:1.会计要素与会计对象在理论上协调一致。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中国会计界对企业会计对象的认识逐步达成共识:企业的资金运动有静态和动态两种类型。会计要素作为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属于会计对象的第二个层次。2.会计要素与会计方程式、财务报表理论协调一致。如前所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概括为第一会计方程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该方程式亦为建立资产负债表的理论依据;收入、费用、利润三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概括为第二会计方程式:收入-费用=利润,该方程式亦为建立损益表的理论依据。台湾会计四大要素的划分,突出了静态要素,没有将收入、费用、利润作为各自独立的会计要素,而是以“利润计算”涵盖收入、费用和利润。

  中国大陆会计要素划分具有前述两大优点,但笔者认为,还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1.将利得、损失不单独作为会计要素是可行的,但是,将其内容归并在“利润”要素中,由于“利润”的界定含混不清,易引起多重矛盾。如“收入-费用=利润”,此处的“利润”是经营成果,而第54条中将其定义为:“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此处的“利润”很显然是美国的总收益或称综合净利。为了使相关会计理论、概念首尾一贯、协调一致,笔者建议将“利润”要素改称“综合净利”或“总收益”。2.第44条将“收入”定义为: “收入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中实现的营业收入”。一般人都非常清楚,营业收入仅是企业收入的主要部分,并非等同于收入,此处关于“收入”界定的条文,犯了大概念小内容匹配的毛病。同时,该条文还犯了“收入是……营业收入”概念循环的错误。笔者建议,将“收入”要素改称“营业收入”,这样既可使其概念与

  内容协调一致,同时也可使“营业收入”概念与其他相关概念协调。

  中、美会计要素划分的共同点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中,将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权益、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总收益、营业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十大要素。中、美会计要素划分的共同点是:①中、美两国都将会计要素分为静态要素与动态要素;②静态要素与资产负债表中。

  财务状况的计量直接联系,动态要素与收益表中经营业绩的计量直接联系。

  中、美会计要素划分的主要区别

  ①美国将影响权益要素的两项重要内容--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作为两个独立的会计要素;

  ②美国将影响总收益的两项特殊内容--利得、损失作为两个独立的会计要素。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中、美会计要素划分的基本思路、基本格局是相同的。如果美国不考虑影响权益要素的业主投资与派给业主款和影响总收益要素的利得与损失,那么,中、美两国关于会计要素的划分就会完全一致。

  美国十大会计要素划分的优点和问题

  美国十大会计要素的划分,其优点是:①突出了权益要素,不仅要求提供权益静态信息,而且要求提供权益重要变动的信息,有利于维护所有者权益;②突出了总收益要素,不仅要求提供经营性的收支--营业收入与费用,而且要求提供非经营性的收支--利得与损失。概括而言,美国会计要素比中国大陆会计要素多4个要素,从而使权益和总收益要素分类比较详细,反映更为充分。但是,这种划分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①权益包括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就是说权益与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是包容关系,将有包容关系的三者作为并列的三要素,在分类逻辑上是不科学的。②营业收入有与其配比的费用,而利得没有与其配比的费用;费用有与其配比的营业收入,损失没有与其配比的营业收入,这是营业收入与利得、费用与损失的重要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讲,将利得、损失与营业收入、费用作为并列的要素是有道理的。但是,利得与损失是总收益包含的内容,将利得、损失与总收益作为并列的要素也似欠妥当。

  中国与国际会计要素划分的比较

  国际会计准则在中,将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产权、收益和费用五大要素。而且明确“收益的定义包括了收入和利得”,“费用的定义包括了损失,也包括那些在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费用”。中国六大会计要素的划分与国际会计准则五大会计要素的划分,其基本思路和格局是相同的。它们的主要区别有两点:①中国将“利润”作为独立的会计要素,而国际会计准则没有。②国际会计准则明确收益要素包括收入和利得,而中国的收入要素仅是营业收入;国际会计准则明确其费用要素包括费用和损失,而中国的费用要素则不包括损失。“利润”是否作单独的会计要素?笔者认为:单独作为一会计要素有其好处,不单独作为一会计要素也无原则性的弊端。因为,确认、计量了收入与费用,自然而然地也就确认了“利润”,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将“利润”单独作为会计要素,不会产生原则性的弊端。如果将隐含在收入与费用之中的“利润”单独作为会计要素,则可强化对“利润”信息的关注和揭示。但应以“总收益”或“综合净利”概念替代 “利润”概念更为确切。关于收益要素和费用要素包括的内容问题,国际会计准则是大口径,我国的会计准则是小口径。因为国际会计准则未单独设“综合净利”要素,如果收益仅是营业收入,费用不包括损失,那么利得、损失的经济事项就会游离于五大会计要素之外,因此,国际会计准则采用大口径是必然的选择。我国的会计准则将“收入”、“费用”要素定为小口径,因为单独设有“利润”要素,而且将“利得”、“损失”经济事项归纳在“利润”要素之中。就是说,中国会计准则在“利润”要素中包含了“利得”、“损失”等内容,因而其“收入”、“费用”要素采用.

其他的词语
热门词语推荐
大家都在看
首页
栏目
栏目
栏目
栏目